《乡土聚落理论和实践》教学大纲

作者:时间:2022年01月19日 14:02点击数:

榴莲草莓西瓜水蜜桃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程名

中文

乡土聚落理论和实践

课程编号

0009200133

英文

Research method of rural settlement

开课单位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考核方式

考查

学时

32

学分

2

课程类别

专业课

蔡凌

适用对象

硕士

课程简介(中文)

探讨在现代发展背景下如何研究乡土聚落的其形成机制、结构特征、空间变迁,并进行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的设计实践探讨。其作用与任务是学习乡土聚落研究的多学科综合方法与理论,掌握乡土聚落变迁特征与因素分析的基本方法,了解我国当代乡土聚落保护与发展的相关制度与法规,以服务设计实践为目标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操能力的系统与强化培养。

课程简介(英文)

This course not only focuses on how to do some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structure features and space transition of China’s rural   settlements, but also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design method for their   revitalization under the modern development background. The purpose is   learning the multi subjects’ methodologies and theories, grasping the basic   method to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sons of the transition,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ve policies and laws of China’s rural settlements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Furthermore, 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of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聚落的区域分布、聚落与乡土建筑的基本特征;并了解多学科研究聚落的方法。并关注传统聚落的当代变迁与转型。其基本要求为:

1. 突破相对单一的学科领域,掌握从社会学、人文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生态学等学科与聚落、乡土建筑进行交叉研究的方法,拓展聚落与乡土建筑研究理论视野。

2.了解乡土聚落调查的理念和目的,掌握调查的方法和调查概要,理解乡土聚落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概念。

3. 及时掌握传统聚落当代发展动态,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深入思考与研究,掌握研究变迁原因的方法,进行实地调查和典型案例分析。为将实证研究上升到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层次打下基础。

4.了解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设计的基本方法与实施策略,掌握其设计实践的基础技术知识,理解具体案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

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跨学科的乡土聚落研究方法(4学时)

第一节 乡土聚落研究的社会学方法    2学时)

第二节 乡土聚落研究的人文地理学方法 2学时)

 

第二章 乡村文化遗产调查和基础事项的研究(6学时)

第一节 乡土聚落调查的相关问题(1学时)

第二节 乡土聚落与使用者的空间概念(2学时)

第三节 乡村建构的分析和类型化(2学时)

第四节 乡村建造的行为(1学时)

 

第三章  乡村当代变迁研究(12学时)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乡村变迁(2学时)

第二节  乡村变迁特征与变迁因素分析(2学时)

第三节  实地调查与现场研究(8学时)

 

第四章  乡土聚落保护与活化设计案例分析(12学时)

第一节  活化设计的策略与方式(4学时)

第二节  保护与活化设计的案例调查(8学时)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 李晓峰. 乡土建筑: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藤井明(日)著,宁晶译. 聚落探访[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 李立. 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4. 姜长云. 乡村振兴战略:理论、政策和规划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8

5.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跨学科视野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学苑出版社2016

6. 中共中央国务院.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人民出版社2018

预修课程:

教师团队成员:

蔡凌、扈媛、郭晓莹

编制者签名:                            

                                                                            

学科点意见:

 

学科点负责人签名:

             

  注:1、课程类别指公共课、专业课2、适用对象指学术型硕士、专业型硕士、在职专业型硕士、博士等。3课程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4、编制者一般为该课程主讲教师。